《科技入侵现代》
《科技入侵现代》小说免费阅读
收到信的不止束星北。
“启铿,华所长给你的信,来,麻烦签收一下。”
陆启铿艰难起身,从送信同志的手上接过信件。
尽管此时**、**陆续调离了数学所,数学所的所长是吴文俊,但这里的工作人员们仍称**为华所长。
“启铿亲启
华国即将举办招生考试,招收顶级理工科人才从事最前沿科学研究,建议可以认真考虑备考。
敬礼。
**
五月十七日”
陆启铿双腿残疾,从小被父母送给别人当养子,但颇具天赋,自学成才。
其从小就没上过学,凭借借书自学顺利考入高中,后续考入中山大学。
1950年的时候,**从阿美莉卡返回华国,途中在香江中转,曾在羊城作短暂停留,其间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学术演讲,而陆启铿参加这次学术讲座后给**写信,后成为其在华国的第一个学生。
之所以**会想起陆启铿,既是因为对方天赋异禀,尤其擅长自学。
这种擅长,不仅仅是自学高中内容,这对天才来说不算什么,还包括了自学量子力学。
59年的时候学生们问陆启铿,多复变是怎么产生的,有什么应用。
因为他教多复变函数。
陆启铿回答不上来有什么实际应用,这导致学生们觉得这不是真正的理论、科学的理论,因为真正的理论是从实际中来的,可以反过来指导实际。学生们说他这是伪科学。
这让陆启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。回到数学所,他听到张宗燧说,多复变函数正在应用于量子场论色散关系的证明。
这让陆启铿大喜过望,自己的理论有了应用的场景,但他压根不懂量子场论是什么。
于是陆启铿向戴元本求助,请他帮忙,为他们这些搞多复变函数的同志讲量子场论的基本知识。
凭借着从戴元本这学来的量子力学基础知识,结合自己的自学,陆启铿在70年代完成了论文《规范场与主纤维丛上的联络》,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,做了一点量子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。
大佬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。
陆启铿看到**的来信后,陷入了沉思。显然陈省身的学生吴文俊在成为数学所的所长之后,他们这些**的学生普遍日子都不好过。
这种压力是无形的。
而**的来信给了他一个全新的选择。
很快全国的报纸上都刊登了华国科学院通过考试联合招生的消息,任何年龄在30岁以下的民众都能参加考试,择优录取。
此时还有高考,和高考比起来,这则通知里的择优录取让很多人眼前一亮。
“伯驹,你准备一下,去参加这个考试。”姜立夫走到儿子边上说道。
此时回羊城过暑假的姜伯驹愕然道:“为什么?”
他二十岁就从燕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了,并且留校任教了。
姜伯驹在燕京大学从事尼尔森数的相关研究,作为研究员,他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话。
“没有为什么,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。”姜立夫生硬道。
姜伯驹大声道:“这才不是什么机会呢。
全国还能有比燕京大学更好的地方吗?”
姜立夫说:“我最开始在南开任教,后来去了西南联大,然后又到金陵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所长,现在又回到羊城。
没有什么事务是一成不变的。
你想一直呆在燕京的想法固然是好的,可和做学问比起来,华国科学院的联合培养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。”
姜立夫经历的太多了,虽然没人和他写信,也没人告诉他华国科学院的联合培养到底是什么。
但他光是从择优录取四个字就能读出不一样的信息。
他从这则公告里读出来的是三个字:避风港。
正是因为这样的判断,所以他才会希望自己的长子去参加这次的联合考试。
至于对方能不能考上,这点他从未担心过。
能20岁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,接受了自己的教育和培养,考不过才是怪事。
“你在燕京,应该知道数学所的所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吧。
从**到**再到现在的吴文俊。”姜立夫说道。
姜伯驹想了想:“好像还真是。”
姜立夫问:“你就不好奇他们去了哪里吗?”
姜伯驹摇头:“是诶,之前华所长还时不时来燕大搞学术交流,包括燕大数学系毕业,他也会来见一些学生。
我好像已经很久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了。
我上次去了趟数学所,不仅华所长不见了,还有一些我之前认识的研究员也不见了。”
他这才察觉到不对劲,惊出一身冷汗。
姜立夫接着问:“你没问他们去哪了吗?”
姜伯驹说:“问了,但是他们也不知道。”
姜立夫问:“那数学研究所还有什么异常的地方?”
姜伯驹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他们那现在最热闹的地方是计算中心。
说是算遍天下无敌手。
我去的时候那里排了很长的队。
我听那的工作人员说,每天都这样,很多人来排队希望计算中心帮他们把他们要算的东西给算出来,想插队的有,来拿结果的也有。”
在羊城信息传递的就是要更慢。
像这些消息,如果不是姜伯驹告诉他,姜立夫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计算中心这玩意。
这更让他感受到了事情正在发生变化。
“计算中心?”
“没错,就是帮忙解方程的地方,据说算的又快又好,精度比他们自己算要高得多。
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
听他们猜测是用到了从苏俄那边进口来的最先进的计算机。”姜伯驹解释道。
姜立夫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,而是接着说:“**和**尚且无法确保自己一直在华国科学院工作,你凭什么觉得你一直能呆在燕京大学?
当自己能够主动选择的时候,自己主动选择要比等被动安排更好。
你可以好好想想,周围围绕着数学家发生了这么多变化。
与其等待着变化降临在你头上,不如自己去把握能够寻找的机会。”
姜立夫苦口婆心。
姜伯驹听完陷入沉思,因为还真是这个道理没错。
事物变化才是常态。
考试分两场,由华国科学院统一出试卷,初试由各个省的省会城市举办。
报名后到所在省的省会参加考试。
这个就是纯自费。
自己得出来回路费。
最后还有一轮终试需要去燕京。
这一轮就包来回路费了,给你寄的信除了终试的准考证外还包括了一张火车票。
只是去程。
因为你要是考上了,后续的人生全部由国家给你承包了。
考试内容很难,明显难于高考。
姜伯驹走出考场的时候,看见很多穿着朴素的年轻人都已经眼含泪水了。
站在他的角度,这些复杂微积分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完成计算,计算量都称得上庞大。
一些设计巧妙的试题,对于他这样听过很多次**讲课的人来说,能明显感受到来自**教授的风格。
不仅仅是**,对方是做数论的,还有**的风格。
总之从这份试题,他就能嗅到不简单的味道。
“爹,你说的没错,估计考试过了就能见到**和**了。
里面的数列题,条件特别复杂,很难找到规律,我最后解出来之后,这就是**所长在一次讲座上讲过的习题的变种。
另外还有一道微分几何题,要求证明一个我从没想过的结论,步骤多得让人头晕。
我记得**教授曾经讲过这个结论,不过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引理,结果这次让我们证明这个引理。”
姜立夫听完后:“虽然我和**有嫌隙,但毫无疑问他是数学大师,**也是。
你能跟着他们学习,我相信要比你在燕大更有前景。
另外数学研究所肯定能接触到比在燕大更多的西方学术期刊。”
说完后,姜立夫脸上浮现出神秘的笑容:“说起这个,给你一个好东西,算是提前祝贺你考试通过的礼物。”
姜立夫的话让姜伯驹一下好奇心上来:“什么?熊猫牌收音机?你买到了?
我在燕京都没抢到。”
姜立夫摇头:“不是,是《数学新展望》的创刊号,还有林燃教授的亲笔签名。”
这对姜伯驹来说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惊喜。
作为当下华人数学界大师级人物,数学界最耀眼的明星,林燃无疑是无数华国数学家心目中的偶像。
其中自然也包括姜伯驹。
姜伯驹听说后整个人就差跳起来了,雀跃表情溢于言表:“爹,快给我看看!”
从姜立夫手中接过杂志,翻开扉页,姜伯驹就看到了一段话:
“给伯驹:
祝你为数学做出自己的贡献,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。
伦道夫·林”
是用英文签的,因此留的名字也是林燃的英文名。
用后世的话来说,这是To签了。
姜伯驹摩挲了一下,然后翻了下内容,确实是创刊号,因为里面就是林燃关于费马猜想的证明,他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也看到过这本期刊。
“爹,你从哪弄来的?还是专门签给我的!”姜伯驹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。
不过他也没怀疑过是假货。
因为压根就没必要。
姜立夫解释道:“去年陈省身在纽约数学圣诞晚会上从林燃那要来的,然后寄了足足半年才寄到我手里来。
他说这是特意帮你要的礼物,祝你大学毕业。”
圣诞晚会上,林燃和陈省身聊的不多,但对于陈省身的请求林燃欣然同意,毕竟在他印象里,姜伯驹是华国数学领域的院士。
而陈省身也通过这样的请求确认了,林燃对他确实没意见。
对方单纯只是太忙,所以没空和他详聊。
毕竟同时要做数学研究,又要掌管NASA这样的庞然大物,还要抽空出来做一些人工智能的工作,光是想想,陈省身都觉得这个工作量有多庞大。
姜伯驹说:“多谢爹,我肯定好好准备考试,不辜负你的期待。”
姜伯驹通过初试肯定没问题。
带着父亲给他的林燃亲笔签名的《数学新进展》回到燕京。
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巧合,也就被带走了,不然要是还留在姜立夫家,指不定后续会有什么麻烦。
毕竟林燃说的好听是华人数学大师,说的不好听,那可是盘踞在人类道德地板砖白宫的高官,为虎作伥的邪恶科学家。
不过事情的发展和姜伯驹以为的不一样,通过层层考试,最后选拔上的只有30个人。
总分200分,他们里面最高分是120分,最低分只有40分。
40分就能通过考核。
足以见得这个考试有多变态。
这个考试在八十年代又被重启了。
不过到了那个时候,变成了有点少年班性质的考试,针对华国15岁以下的学生,考试内容同样只有物理和数学,考试通过后在华国科学院接受从本硕博培养。
博士毕业后,会由51区来进行一个双向选择,如果不去51区,则会有别的出路。
这个考试也被誉为华国录取率最低的考试。
1963年9月,攀枝花的群山深处,基地周围是连绵的山峦,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清香,偶尔夹杂着远处机械运转的低鸣。
这里的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,外界无人知晓它的存在。
来到这里,束星北的第一反应就是神秘。
不愧是要让他假死脱身的地方,能帮他解决他原本身份一切后顾之忧的地方。
光是从这里平地起一个如此大的基地,就已经不是易事。
而在这里出现的华国科学家们,几乎各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。
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回国的,大家都相互熟悉。
他曾经在英格兰留学,和同样在英格兰留学归来的黄昆、谢希德就认识。
而钱院长和**更是经常上新闻的知名人物。
种种现象都表明这里的了不起。
不过他没有立刻开始接触树莓派,也没有安排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